来源: 潞安化工集团网站 时间:2023-11-13 11:17:50
一支笔、一腔热血、一方热土、一份珍贵的民族记忆,一种延续。
11月8日,在由中国作家协会与中国煤矿文联联合举办的第八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评选中,潞安化工集团王庄煤矿职工王小军同志的报告文学《抗战记忆》荣获报告文学乌金奖。
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是全国煤炭行业文学创作的最高奖项,自1984年创办至今近40年,每5年举办一届,已连续举办八届,而第八届乌金文学奖是党的二十大后煤炭行业举行的第一次文学大奖,获奖作家见证了煤矿文学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指引下迈向“高峰”的卓越创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如今的世界从不缺乏功成名就的人,但更令人为之敬佩是那些用自己的方式,为还原历史细节、为留存民族记忆而默默守护和笔耕不辍的人。潞安化工集团王庄煤矿矿工王小军,就是这样一个人。
王小军,给人的初印象就是武侠小说中的英雄人物,直爽豪迈、勇武勇敢、直爽坦率,但接触下来会发现,他粗中有细、铁血柔肠。“煤矿是我认定的文学富矿,将近二十年,我一直在这口矿井里开掘,越开越远,越掘越深。据说煤埋藏得越深,杂质就越少,煤质就越纯粹,发热量就越高。希望我的《抗战记忆》也是这样。”他如是评价自己的煤矿文学创作。
这次王小军同志参评的《抗战记忆》是其诸多著作之一。该书以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建设为主题,选取石圪节煤矿、塔岭山矿区和平顺县革命老区作为代表区域,辅之以太行区首届群英会的经典事件,从一个侧面歌颂了党在太行山上的丰功伟绩。王小军同志的这本书成为山西省太行干部学院教材之一。
太行干部学院是列入中央组织部备案目录的省部级干部党性教育基地。《抗战记忆》记录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反映了一个伟大时代的革命精神,作为培训教材,它不仅促成国民精神之底色教育,亦深刻地影响着和平年代的教育和走向。
从石圪节机电一队井下机电检修工做起,先后在宣传部、新闻中心、文明办、m6米乐安卓版下载的文化办工作。工作之余,勤于思考,奋笔疾书,在全国、省市媒体发表了大量反映煤矿职工战天斗地的新闻稿件。个人先后荣获“山西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山西省新长征突击手”“山西省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
不解情缘
提起王小军,大家都不约而同会说:他是一名“老石圪节”人。
在他的《抗战记忆》中,他用大篇幅记录了潞安化工集团石圪节煤矿的红色足迹、风土民情、人文历史……
石圪节煤矿是中国共产党接管的第一座“红色煤矿”,也是王小军同志参加工作的地方,在这里,他开启了与“煤”共舞的日子。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石圪节,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名字,却与我之间有一份特殊的情感纽带。”王小军同志在他的散文《寻找渐行渐远的背影》中写道。
在被问到写《抗战记忆》的初衷时,王小军若有所思:“每个人,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历程。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在黑暗中熠熠发光。如果不及时捕捉并记录下来,恐怕会被那片黑暗永久地吞噬。”
“石圪节,作为昔日中国煤矿史的主旋律,承载着红色的记忆和科技的烙印。它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工业文明的崛起和煤矿文明的辉煌。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和时代的变迁,”谈到潞安、谈到石圪节,王小军同志总是有道不完的情怀。
矿山因岁月而伟大,人因使命而伟大。
伴随着与王小军同志一次次的交谈,感受到了他的文学初心,以及他在读书写作中的孜孜不倦、工作中的精益求精……着实不凡。
人生坐标
在王小军同志眼里,读书是生命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
“随着信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的必备品,人们的阅读都进入了微媒体、微阅读时代。然而,跟不上时代节拍的自己,只爱那些散发出浓浓书香的图书,只爱书中丰富知识的滋养。”一谈起看书,王小军眼中就散发着光芒。
一盏台灯,一张桌,一杯淡淡的茶,一本书,对王小军同志来说,是一种惬意。就像他散文中写道,“只一盏幽幽淡淡小小的台灯,映照出我最爱的书上的文字,一个个铅印文字就犹如烟花绽放,变幻出多姿多彩的图案,陪着我一起领略书中的蓝天、白云、花开与鸟鸣。书就是我的信仰,而我就是它虔诚的信徒。”
“读书,于我而言就是人生的最基本坐标,就像我上中学高数老师讲的数学里离开了坐标,任何数学的学问便无从谈起。”这就是读书的重要性。
上初中时的王小军,已经在写作上初露锋芒。
“要说自己写作道路上最难忘的事还是中学语文课上,有一次,语文老师在学生们面前当众朗读了我写的一篇作文,这给了我极大的鼓舞。”王小军同志一边回忆一边说,但那时,对家里贫穷,只能维持温饱的“草根儿”王小军来说,继续坚持自己的梦想举步维艰。
“书对于我当时的家庭条件来说,是一件不敢想象的奢侈品。那时,受‘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观念影响,靠写作在那个年代找工作挣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王小军颇有感触地说。家庭条件十分有限,父母都还指望着他学一技之长,分担家庭负担。懂事早熟的他在大学便选择采煤专业,毕业后,来到了石圪节煤矿的机电一队,从事着井下机电检修工的体力活。
“在机电一队我很有收获,从一个酒窝变成了两个。”王小军一边自嘲着一边用手指着他电焊作业时焊花溅在脸上留下“酒窝”。
即使没有月亮,心中也是一片皎洁。于王小军同志而言,读书写作之梦并没有湮没在平淡繁重的劳动中。
“枯燥的下井生活没有打磨掉我读书的意志,反而读书的欲望愈加强烈,”王小军说,“考虑自己的经济条件,我决定一个月读三本书,其中两本从矿图书馆借阅,再用自己攒下的钱买一本。”
别的工友经常一下完班回去累得没有精神了,一躺下就呼呼大睡。而热爱读书的他再累也要习惯性地拿出书读。
“又怕开灯看书影响工友们休息,就在被窝里照着手电筒默默地汲取着各种书籍的知识。”
如痴如醉,如癫如狂,如琢如磨。
在20世纪90年代,绝大多数的矿工都没念过多少书,每逢队组需要写文字材料,工友们都躲得远远的。他便主动承担,久而久之,写作才华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于是,王小军同志就被调到公司办公室秘书组工作。
初心升华
被调到秘书组工作后,王小军为了尽快上手,自费买了公文写作等多种与工作紧密相关的书籍。
“当时有人说写公文很枯燥,我从未这么想。对我而言,写作是一个二次学习的过程,通过一次次核稿、修改与完善,才能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有欠缺,在以后的读书中弥补过来……”王小军说道。
在王小军看来,公文写作是最需要严谨对待的事情。他还意识到,光靠以前读书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就把市面上能买到的所有有关公文写作的书都看了个遍,写一次公文就总结下自己的经验和不足,再把书翻出来,反思写作上的问题,久而久之,形成了把读书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时间久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如鱼得水,成了大家口中的“工作通”。
“分享是一种快乐,我也时常把看过的书分享给大家,而且毫不吝啬地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心得。”
坚持读书让他生活在忙碌的工作中变得有了追求,有了坐标。
“为了让更多的人从阅读中受益,我在自己建立的青年志愿者qq群里、微博、博客向大家推荐好书、好文章,设置了‘青年文明书箱’,让更多人加入了阅读队伍。”
如今,作为全国煤矿乌金奖得主的王小军与他的《抗战记忆》,往近一点说,唤醒的是一代人的记忆。往远一点说,他保存的是民族的记忆,历史的记忆。我相信,这些经过审美处理的形象化、细节化的记忆,价值将历久弥坚!
(文/图 孟涛涛 孔静)
责任编辑:李世臣
潞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侯堡镇
网站内容维护:集团新闻中心 总机:0355-5921114
m6米乐app登录 copyright : 2013-2021 chinal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